资讯《失控玩家》引发热议,NPC如何拥有梦中情人?
首页资讯影视资讯《失控玩家》引发热议,NPC如何拥有梦中情人?

《失控玩家》引发热议,NPC如何拥有梦中情人?


《逃跑的玩家》海报

人类如何面对仿生人的挑战?这是美国科幻作家菲利普& middot迪克1968年出版的小说,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?中提出的问题。这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科幻电影《银翼杀手》,对后来的《异次元黑客》、《黑客帝国》等电影影响深远。之所以叫“挑战”,是因为仿生人的觉醒打破了人与机器人的固有界限,“如何做人”不再坚定。

仿生人会梦到电子羊吗?“机器人”是指由生物材料制成的人形机器人。另外,Robot也常用来形容机器人,主要指由钢铁身体组成的机械装置,如《终结者》中的T-800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,存在于网络空间的非物理代码越来越“人性化”,比如电脑游戏中的NPC。NPC是“非p
人物”的缩写,即“非玩家人物”。它是由计算机程序预编辑驱动的图像,在游戏的背景中,配合由人类玩家控制的角色完成游戏。最近上映的《自由人》(直译为“自由人”)讲述了一个NPC觉醒/失去控制的科幻故事。

无论是Androids,机器人还是NPC,都是“非人类”的,都是人类创造的人工智能,也就是说这种智能是有限的,是规定的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人类是主人,也是仆人;人类是中心,他们是附属的;人类制造并管理它们,它们服从并服务于它们。这种对立的二元结构维持着人类中心主义,其背后隐藏着人与物(动物、植物、机器等)之间的天然鸿沟。),即人是理性的主体,能够独立思考,这是我们和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。

机器人的觉醒打破了这种稳定的结构,开始有了独立的逻辑和选择。比如在《失控玩家》中,盖伊这个“非玩家角色”打破了起床、说早安、喝固定口味的咖啡、遇劫快速倒下等一系列“规定动作”,开始尝试新衣服、新口味,不再听从游戏玩家的指令。“自由意志”是人类的重要标志,但在《自由之城》中,真正的“自由”应该是登录游戏的人类玩家,而不是NPC的封面。当封面戴上只有人类玩家才能使用的功能眼镜,就预示着人机分区的崩塌。

有趣的是,盖伊的觉醒是由他的梦中情人米莉激活的。赋予机器人情感甚至情感自由的设定在经典电影中屡见不鲜。比如1999年发布的《机器管家》,就非常详细地讨论了机器人和人的区别。安德鲁爱上了人类,渴望人类的身份。在一一满足了联邦法院设定的条件后,他如愿以偿,但代价是逐渐用人类的血肉器官取代了机器的躯体。换句话说,他不得不接受所有人类的标准——包括有限的生命和虚弱的身体。

类似的设定也出现在同样于1999年上映的《异次元黑客》中。《NPC》中的主人公霍尔被“下载”到人类的头脑中,颠倒了本体和投影的位置,生活在现实世界中。这种设定可以看作是人文主义的张扬,重申人性的善,纠正人性的差异,强调好人理应生活在幸福的沃土上,从而巩固了人类的优越性。其实这就构成了科幻电影中的人类中心主义——机器人的终极目标是变成人类。只有这样,他们才能享有地球上最高物种的所有权利和义务。

在这个层面上,美剧《西部世界》走得更远。虽然它把机器人的觉醒定义为“人性”的恢复,但即使这种恢复也来自于它们的梦境(弗洛伊德称之为本我存在的领域,也是人类学习自身情绪的地方)。在梦中,记忆苏醒,人类预设的程序混乱失效,机器人成为自己的主人。这看似在说“人性”,但同时也包含了机器人的“自性”(即“机器人主义”)。他们可能会遇到身份困惑,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自己的“自性”,不打算成为人。

美国哲学家唐娜& middot哈拉维的《赛伯格宣言》为我们重新审视后人类语境中人与机器、人与自然的“混合”状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。“Cyborg”的意思是“人机一体化”。或许我们根本不必纠结于“人是什么”、“人的本质”之类的问题,而应该以开放的视角和态度去拥抱新时代。但这种前景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反思。英剧《黑镜》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刻而富有启发性的反思:人类在后人类时代将遭遇异化危机,要妥善处理人与媒体、技术与机器人的关系。

从积极的方面来说,人类也会从机器人身上获得灵感,重拾灵感和初心,这大概也是Gai作为“工具人”最有价值的地方。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渲染和描述Gai和女主的奇妙感情,却没有安排Gai成为机器管家和异次元黑客那样的人类。当然,这源于Gai的创客键盘不是坏人,但更重要的是Gai接受了自己的设定作为代码并乐此不疲,最终作为“工具人”促成了女主与“真人”的结合。在影片对这段看似“三角恋”的处理中,叙事的缺失表现出尴尬和不舍,导致观众情感认同的失败。

“分裂的爱情”是《失控玩家》在叙事与情节层面上的缺憾,主题思考的简单化则是基于影片自身的定位。且不论影片中一些不耐琢磨的设定,单纯关乎机器人觉醒、机器人定位与机器人爱情的处理也相对潦草。不过我们或许不能对“合家欢”的娱乐电影提出更高的要求,事实上,《失控玩家》给予了游戏世界/虚拟世界和NPC足够的尊重,所谓“Guy”(家伙)和普普通通的“打工人”一样,有自己的喜怒哀乐。我们不善待它们,它们也会罢工。这是影片最引人深思之处。(作者:林萌,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)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上一篇
意大利冲奥片 保罗·索伦蒂诺《上帝之手》曝预告
下一篇
《关于我妈的一切》:双线并行,温情书写女性命运

评论

评论已关闭